2022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
||||||
序号 |
成果名称 |
成果完成人 |
获奖等级 |
|||
1 |
基于BEACON模式的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
张国臣、丁义浩、王兴伟、范芙蓉、代茵、康玉梅、郭军、王泽燊、王瑞姝、杨馥嫚 |
一等奖 |
|||
2 |
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改革和实践 |
赵继、于天彪、朱立达、李小号、巩亚东、陆志国、丛德宏、刘杨、罗忠、刘冲、谭学飞 |
一等奖 |
|||
3 |
面向一流学科专业群“链条式枢纽型”创新创业多维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
孙秋野,潘峰,刘建昌,徐林,李鸿儒,任鹏,黄达, 贾建锋,霍楷,陈东岳 |
一等奖 |
|||
4 |
以科技竞赛为依托一核心两阶段四位一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鲍玉斌、张立立、徐彬、高克宁、杨金柱、张斌、赵长宽、杨一桐、刘晨、刘小锋、张昱、李金双、柳秀梅、李凤云、王彤、陈郭成 |
一等奖 |
|||
5 |
“四新”背景下金属矿深部绿色智能开采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
冯夏庭、顾晓薇、王青、徐帅、胥孝川、陈天宇、杨成祥、陈庆凯、曹建立、赵兴东、刘造保、王者超、汪昕、王飞、赵骏 |
一等奖 |
|||
6 |
新工科背景下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 |
韩跃新、李文博、袁帅、靳建平、 刘杰、余建文、赵冰、高鹏、孙永升、李艳军、朱一民 |
一等奖 |
|||
7 |
面向新工科的“智能+自动化类”实践育人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李鸿儒、张羽、鲍艳、王彦婷、司维、梁岩、梁雪、贾旭、王泓潇、吴传平、孟凡利 |
一等奖 |
|||
8 |
多元化需求引导自动化专业新工科转型升级的探索与实践 |
陈东岳、贾同、徐林、薛定宇、潘峰、关守平、常玉清、王洪峰、高宏亮、杨东升、张羽、王泓潇、丛德宏、王琦、张亚男 |
一等奖 |
|||
9 |
“思政引领、多维联动”的绿色低碳冶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创新实践 |
杜涛、刘承军、姜茂发、朱苗勇、沈峰满、张廷安、王鹤鸣、苑轶 |
一等奖 |
|||
10 |
模式引领、课程为基、科教融合——化学拔尖学生培养改革与实践 |
徐章润、王军、陈旭伟、陈明丽、何荣桓、张霞、于永亮、韩义德、胡建设、杨婷 |
一等奖 |
|||
11 |
国家需求导向、课程质量支撑的数学类一流专业建设与实践 |
孙艳蕊、钱金花、宋叔尼、张国伟、邵新慧、王洪曾、郭阳、朱和贵、袁媛、钱进 |
一等奖 |
|||
12 |
质量先行、机制保障、安全开放——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
陈明丽、孟皓、杨婷、刘敏、可迪、孙忠乔、 张霞、杨春光、赵爽、陈旭伟 |
一等奖 |
|||
13 |
“一流大学”美育教学一体化改革与实践研究 |
张燕楠、霍楷、韩营颖、樊强强、谷会敏、解晓娜、王玮、李晓迪、金涛、樊丁宜、朱利、杨小舟、黄岑 |
一等奖 |
|||
14 |
混合学习空间视域下工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工程图学课程为例 |
李小号、朱立达、马明旭、李翠玲、孙少妮、赵薇、王娜、赵群超 |
二等奖 |
|||
15 |
基于OBE理念的土木工程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贾蓬、王述红、赵文、康玉梅、陈猛、李慎刚、张晓德 |
二等奖 |
|||
16 |
“校企联动-教研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多通道实训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
于戈、张天成、鲍玉斌、王军、张翼 飞、李哲洙、印莹、寇月、刘思宇 |
二等奖 |
|||
17 |
基于“一核四翼”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吴成东、贾子熙、纪鹏、房立金、方正、闻时光、迟剑宁、丁其川、王军义、楚好 |
二等奖 |
|||
18 |
坚持立德树人 做好课程思政推进一流专业建设 |
丁桦、赵宪明、祖国胤、唐正友、班春燕 |
二等奖 |
|||
19 |
“融合创新”范式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 |
徐林、王姝、关守平、薛定宇、常玉清、潘峰、何大阔、谭树彬、林明秀、张羽、杨东升、李霄剑、刘金海、叶丹、朱笑晨 |
二等奖 |
|||
20 |
面向企业需求的高端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
程维、朱志良、张斌、姜琳颖、董傲霜、宋经平、李昕、王莹 |
二等奖 |
|||
21 |
专创融合视角下的机器人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
王斐、孙秋野、房立金、闻时光、丁其川、王军义、楚好、王帅 |
二等奖 |
|||
22 |
全局形态普适型大众方法论在思政课建设中的探索及应用 |
闻邦椿、于天彪、任朝晖、孙伟、姜世杰、李小号、郝媛、罗忠、汪博、刘杨、李朝峰、朱立达、陆志国 |
二等奖 |
|||
23 |
基于“三导”有机融合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与探索 |
杜宝贵、杨威、李丹、张景奇、张平、王光、赵晶 |
二等奖 |
|||
24 |
基于PBL和OBE融合的“工商管理+大数据”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
孙新波、贾建锋、朱春红、张兰霞、易平涛、 李伟伟、辛冲、刘军、王世权、戚桂清、卢纪华、 黄训江、郭莉、邱锐 |
二等奖 |
|||
25 |
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并行,面向未来数学 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
邵新慧、冯男、史大涛、张铁、盛莹、陈艳利、李铮、赵晓朋、沈海龙 |
二等奖 |
|||
26 |
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宋叔尼 、胡忠武、 孙思萌、 夏晓丹 |
二等奖 |
|||
27 |
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新工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
朱志良、徐林、宋叔尼 |
二等奖 |
|||
28 |
《大学英语》生态化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王勃然、李欣、王立婷、高志英、宋岩、姜雪、郝丽霞、刘丽欣、武芳芳、赵越 |
二等奖 |
|||
29 |
“冶金+控制”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
祭程、朱苗勇、钟良才、罗森、蔡兆镇、王卫领 |
三等奖 |
|||
30 |
典型新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整合提升及在COVID-19期间的应用 |
吕国志、李建中、张廷安、石忠宁、豆志河、 邓志银、刘风国、金哲男、符岩、邹清川 |
三等奖 |
|||
31 |
采矿工程本-博贯通式培养模式与教学实践 |
朱万成、曹建立、车德福、刘婉婷、刘洪磊、 侯晨、牛雷雷、张亚兵 |
三等奖 |
|||
32 |
生物工程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及其在实验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
刘佩勇、崔振波、王超、王文星、费腾、 刘丽君、许家林、黄永业、张颖、王国卿、 马月萍、刘江 |
三等奖 |
|||
33 |
支持“多端全栈”整合开发能力培养的项目式学习(PBL)模型构建与实践 |
张引、张斌、赵玉丽、张长胜 |
三等奖 |
|||
34 |
经典品读融入高校思政课党史教学的方法探索 |
田鹏颖、任鹏、朱丽颖、张志元、曹洪滔、周莉、边水燕、董蕾、赵亮、陈震、姜耀东 |
三等奖 |
|||
35 |
新阶段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 |
王健、蒋忠中、郭伏、王宝森、冯国奇、田树喜、王昱、孙洋、吴冬梅 |
三等奖 |
|||
36 |
创新英语人文知识类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大视野+高素养”的国际化人才 |
张威、李欣、董革非、李洋、邓建华、杨林、张金玲、冯溢 |
三等奖 |
|||
2020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
||||||
序号 |
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主要完成单位 |
获奖等级 |
1 |
基于“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
张国臣、丁义浩、孙正林、朱志良、闫研、王兴伟、田鹏颖、徐林、任鹏、王刚、孙秋野、于亚新、孙晶 |
东北大学 |
一等奖 |
2 |
PBL和OBE深度融合的交互式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
王建华、朱志良、张斌、孙新波、徐林、滕超、孟令浩、李伟、宋经平、黄琳、王斐、张兰霞、张伟、钱金花、张引 |
东北大学 |
一等奖 |
3 |
人文社科与工程科技交叉融合下的工程专业课程创新与实践 |
孙雷、顾晓薇、胥孝川、赵鑫 、包妮莎、邱景平 |
东北大学 |
一等奖 |
4 |
跨学科交叉融合“互联网+金融”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组织模式研究 |
朱志良、张斌、程维、孙新波、姜琳颖、 黄玮强、于海、刘洪娟、刘益先、张骁 |
东北大学 |
一等奖 |
5 |
面向“四金一新”本科教育建设框架的“一体两翼共建互促”教学改革模式创新与实践 |
薛定宇 潘峰 徐林 黄敏 林明秀 陈东岳王骄 陈大力 杨东升 鲍艳 杨丹 李贞妮 郭路佳 |
东北大学 |
一等奖 |
6 |
适应行业转型升级冶金类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
朱苗勇 杜涛 杨澈 刘承军 韩庆 储满生 谢峰 沈峰满 |
东北大学 |
一等奖 |
7 |
“机制+质量+队伍+安全”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内涵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李鸿儒 张海峰 张羽 徐林 肖军 潘峰 杨华 鲍艳 丛德宏 吴传平 王彦婷 梁雪 梁岩 陈姝雨肖平 |
东北大学 |
一等奖 |
8 |
基于“全域培养”理念的新文科模式建设探索与实践 |
杜宝贵、张平、李丹、陈玉芬、江妍萱 |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
一等奖 |
9 |
在分析化学教学实践中全方位培养创新型人才 |
陈明丽 杨春光 于永丽 于永亮 陈旭伟 徐章润 赵爽 杨婷 刘梅英 王月 王建华 |
东北大学 |
一等奖 |
10 |
基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机械类课程改革与实践 |
朱立达 巩亚东 于天彪 史家顺 原所先 |
东北大学 |
一等奖 |
11 |
适应新技术和新职业演化的高端软件人才能力贯通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
张斌、程维、郭军、董傲霜、姜琳颖、 韩春燕、 李昕、吴辰铌、张骁、宋经平 |
东北大学 |
一等奖 |
12 |
以“新工科”建设为内涵“创新型、国际化、复合型”的材料高端人才培养 |
蒋敏、秦高梧、张德良、刘杨、金剑锋、张玉宝、茹红强、王建军、贺翔、赵晓丽、任玉平、关录奎 |
东北大学 |
一等奖 |
13 |
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
宋叔尼 孙艳蕊 陆小军 杨中兵 张国伟 袁媛 郭阳 孔庆海 韩志涛 刘静宜 张雪 韩海燕 钱金花 张薇 |
东北大学 |
一等奖 |
14 |
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贯通式和线上线下混合式实验教学创新体系探索与实践 |
鲍玉斌 刘晨 张立立 邓庆绪 张天成 丁 山 王彤 侯帅 王明全 李大宇 尹国成 陈郭成 栾峰 刘佳良 |
东北大学 |
一等奖 |
15 |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虚拟仿真与实践基地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
韩跃新、高鹏、崔宝玉、卢冀伟、李文博、孙永升、李丽匣、沈岩柏、刘杰、李艳军、姚金 |
东北大学 |
一等奖 |
16 |
以质量为核心的非工科教育专业认证探索与实践 |
徐林、朱志良、沈峰满、孙萍、宋叔尼、李鸿儒、王健、张霞、黄琳、卜馨、 胡忠武、籍亚玲、孙思萌、柴静蕊、 邵新慧、李丹、谷会敏、朱春红 |
东北大学 |
一等奖 |
17 |
以“三融合、两提升、一引领”为特色的大学物理金课建设 |
陈肖慧 张建锋 代雪峰 崔晶磊 王强 张莲莲 张莉 吴海娜 |
东北大学 |
一等奖 |
18 |
新工科背景下本硕贯通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
刘建昌、徐林、关守平、李鸿儒、王建辉、潘峰、陈东岳、常玉清、王姝、张羽、薛定宇、何大阔、杨东升、郭路佳、杨岑 |
东北大学 |
二等奖 |
19 |
整体论视域下PBL和OBE融合的经管大类及其专业转型升级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 |
孙新波、朱志良、贾建锋、袁知柱、黄玮强、朱春红、许波、严立宁、张兰霞、 庄新田、易平涛、冯国奇、石天、李力、杜洋、郭芳 |
东北大学 |
二等奖 |
20 |
主动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实践 |
王旗、公卫江、刘静、张德安、崔晶磊、朱盼盼、朱雨莲 |
东北大学 |
二等奖 |
21 |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与评价体系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
贾建锋 孙秋野 孙新波 黄 达 严立宁 朱春红 曲道钢 李丹 于亚新 |
东北大学 |
二等奖 |
22 |
“理论引领、多方协同”的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创新 |
任鹏、田鹏颖、董蕾、朱丽颖、孙涛、曹洪涛、张志元、边水燕、曾薇、张小秋 |
东北大学 |
二等奖 |
23 |
基于美育与德育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混合立体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张燕楠、霍楷、朱利、张哲、韩营颖、 黄岑、李晓迪、谷会敏、汤常鸣、谢纳、樊强强、王玮、曹进 |
东北大学 |
二等奖 |
24 |
多维度新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体系构建与实践 |
杨金柱 于亚新 覃文军 聂国东 魏阳杰 邓庆绪 任飞亮 郎俊 刘晨 王彤 张高原 李东海 梁媛 王泽燊 |
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25 |
立足课堂教学育人功能,无机化学公共基础课新教与学模式改革实践 |
张霞 韩义德 徐君莉 徐燕 王赟 桑晓光 |
东北大学 |
三等奖 |
26 |
面向新工科建设目标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
吴成东,贾子熙,张云洲,薛定宇,王斐,纪鹏,房立金,闻时光,方正,姜杨,王军义,迟剑宁,王帅,楚好,于晓升,李宠,冯德慧 |
东北大学 |
三等奖 |
27 |
基于“课堂-实验-夏令营-项目-竞赛-双创”六维联动的 新工科育人实践 |
郭军,张斌,高岩,马安香,宋航,刘晨,侯帅,张立立,王彤,吴宏林 |
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三等奖 |
28 |
面向新工科的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
康玉梅、贾蓬、王述红、陈猛、赵兴东、赵文、程云虹、李慎刚、陈百玲、李鑫、樊赟赟 |
东北大学 |
三等奖 |
29 |
外向牵引、内生驱动的创新人才双闭环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
王玉涛高宏亮吕伍谢植肖军战明张羽 张玖 阳剑李晶皎 孟红记 王琦 李晋 杨钢 张华 张传义 次英梁岩 何庆刘文红吕日清孟琭张亚男闫爱云王爱侠苑振宇孟凡利 陆增喜 |
东北大学 |
三等奖 |
30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改革与实践 |
祖国胤,丁桦,蔡明晖,彭良贵,孙伟 |
东北大学 |
三等奖 |
31 |
新工科视角下PBL与OBE融合教学方法 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罗忠,马树军,郝丽娜,程红太,王菲,于清文,胡明,房立金,鄂晓宇 |
东北大学 |
三等奖 |
32 |
东北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
周莉高青汪洋崔盼盼 |
东北大学 |
三等奖 |
33 |
面向通识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
籍亚玲、朱志良、滕超、宋叔尼、徐林、李鸿儒、孙萍、周莉、孙新波、吴海娜、卞地诗、许身玉、郭晓洋、邱菊 |
东北大学 |
三等奖 |
34 |
嵌入ACCA资格认证的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
袁知柱、孙新波、马钦海、许波、周黎明、王艳辉、郭芳 |
东北大学 |
三等奖 |
2018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
|||
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主要完成单位 |
获奖等级 |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质量建设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杜宝贵、娄成武、孙萍、张平、李丹 |
东北大学 |
一等奖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典品读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
田鹏颖、周莉、任鹏、闫研、朱丽颖、秦书生、张志元、曹洪滔、段炼、张雷、边水燕、曾薇 |
东北大学 |
一等奖 |
面向智慧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
赵雯、王勃然、张德旭、武芳芳、王立婷、卢卉艳、李欣、李韬、姜蕾、董革非 |
东北大学 |
一等奖 |
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程型人才工程能力培养体系创新研究与实践 |
徐林、刘建昌、李鸿儒、关守平、王建辉、毛志忠、方晓柯、陈东岳、潘峰、袁平、杨英华、陈春华 |
东北大学 |
一等奖 |
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激励机制创新与实践 |
刘建昌、李鸿儒、徐林、张斌、陈东岳、孙秋野、郭路佳、常玉清、王洪峰、杨岑 |
东北大学 |
一等奖 |
开拓•创新•推广:以国家级精品教材为核心的多层次立体化系列 (教材) |
薛定宇、潘峰、陈大力、崔建江、王浩然 |
东北大学 |
一等奖 |
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虚实深度融合的机械工程综合实践实训平台建设与实践 |
巩亚东、于天彪、谭学飞、张耀满、陈培媛、罗忠、朱立达、林君哲、叶大勇、周淑文、李常有、闫玉涛、李小号 |
东北大学 |
一等奖 |
以机器人技术为主线的多元化阶梯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
吴成东、张云洲、薛定宇、贾子熙、陈大力、纪鹏、赵姝颖、王斐、闻时光、林明秀、王帅 |
东北大学 |
一等奖 |
校企协同培育“实用性、复合型、国际化、创新型”软件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
朱志良、程维、于瑞云、王瑞平、韩春燕、李丹程、于海、姜琳颖、刘洪娟 |
东北大学 |
一等奖 |
面向混合式学习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 |
高克宁、赵长宽、李金双、柳秀梅、徐彬、李封、高岩、刘小峰、于戈、鲍玉斌 |
东北大学 |
一等奖 |
强化学生工程能力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沈峰满、杜希文、杜涛、何芳、郑海燕、刘常升、李方、杨澈、侯峰、胡志远、崔振铎、徐林、原续波、胡忠武、岳强 |
东北大学、天津大学 |
一等奖 |
以个性化自主学习和代表性作品评价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与评价模式的改革实践 |
李金双、张昱、李凤云、郭志、薛丽芳 |
东北大学 |
一等奖 |
新经济背景下采矿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顾晓薇、王青、冯夏庭、朱万成、杨天鸿、车德福、陈庆凯、赵兴东、胥孝川、邱景平、曹建立、于庆磊、孙效玉、丁航行、刘婉婷 |
东北大学 |
一等奖 |
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提高冶金工程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实践改革 |
刘承军、姜茂发、孙丽枫、赵青、张波、史培阳、闵义、亓捷 |
东北大学 |
一等奖 |
新时代众创式协同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
孙新波、张立志、马钦海、贾建锋、袁知柱、严立宁、赵希男、易平涛、朱茂龙、朱春红、黄玮强、石天、周黎明、曹忠鹏、安岗、田树喜、冯国奇、俞竹超、刘军、陈桂云、郭莉、刘洋、李亚宁、李力、杜洋、郭芳 |
东北大学 |
一等奖 |
依托计算机博弈,构建赛课同建互融的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新模式 |
王亚杰、林峰、刘建昌、杨玉海、曹国强、徐心和、张利群、邱虹坤、徐长明、徐晗、尹航、王骄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东北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
一等奖 |
省域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研究与实践 |
张佐刚、张斌、王嘉、夏敏、王秀丽、鲍玉斌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东北大学、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
一等奖 |
辽宁省普通高校大规模在线跨校修读学分实践研究 |
刘天华、夏敏、刘志军、赵长宽、段玉玺、牟光庆、于忠党、吴祥恩、薛明智、公丕国 |
沈阳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渤海大学、沈阳工学院 |
一等奖 |
面向创新战略的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特征与绩效 |
贾建锋、孙新波、赵希男、马钦海 |
东北大学 |
二等奖 |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张立志、贾建锋、王刚、朱翠兰、黄晓颖、王世远、王平、逄锐 |
东北大学 |
二等奖 |
公共基础课中基于MOOCS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陈肖慧、王旗、张莲莲、张建锋、吴海娜、崔晶磊、代雪峰、张莉、杜安、王强 |
东北大学 |
二等奖 |
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模式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姜永生、齐守良、王之琼、鲍楠、王丹丹 |
东北大学 |
二等奖 |
辽宁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上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 |
张斌、鲍玉斌、郭军、张天成、高岩、寇月、郭楠、姚兰、于亚新、张莉 |
东北大学 |
二等奖 |
以制度导向和目标激励为核心的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李鸿儒、张羽、杨华、潘峰、陈大力、鲍艳、郭路佳、吴传平、肖平、王彦婷、梁岩、陈姝雨、郑泽萍 |
东北大学 |
二等奖 |
基于CDIO模式的规范化开放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
鲍玉斌、张立立、刘晨、张石、付冲、郭志、王彤、侯帅、李大宇、王明全、张天成、尹国成、刘佳良、周纲 |
东北大学 |
二等奖 |
“多层次-立体化-递进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谢植、王玉涛、赵勇、肖军、高宏亮、吕伍、李晶皎、张羽、胡振伟、张伟宏、赵树茂、李晋、战明、孟红记、梅国晖、杨钢、王琦、张华、张传义、次英、梁岩、何庆、阳剑、胡海峰、吕日清、张玖、孟琭、张亚男、陆增喜、闫爱云、王爱侠、苑振宇、孟凡利 |
东北大学 |
二等奖 |
土木工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实践 |
王述红、康玉梅、陈猛、李艺、刘婉婷、张锋春、乔丽苹 |
东北大学 |
二等奖 |
基于科技创新竞赛的文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
刘钊、孟繁元、王学工、王作宝、满小欧、陈玉芬、冷秀丽 |
东北大学 |
三等奖 |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工业工程优势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
郭伏、张翠华、张吉善、张川、金海哲、戢守峰、王海英 |
东北大学 |
三等奖 |
以输出为导向的英语专业写作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
董革非、姜蕾、刘卓、张有军、侯秀奇 |
东北大学 |
三等奖 |
强化实践教学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材料现代研究方法”课程建设 |
祖国胤、丁桦、李英龙、任玉平、李慧莉 |
东北大学 |
三等奖 |
机械工程课程体系建设及其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推广应用 |
罗忠、王菲、鄂晓宇、郝丽娜、胡明、马树军、程红太、于清文 |
东北大学 |
三等奖 |
构建多元化教学与实践平台,提高材料成型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
刘越、张雅静、辛啟斌、丁桦、刘兴刚、王琳琳 |
东北大学 |
三等奖 |
适应冶金工程专业的《化工原理》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创新 |
张廷安、刘燕、豆志河、牛丽萍、杨澈、吕国志、赵秋月 |
东北大学 |
三等奖 |
2012年辽宁省级教学成果奖 |
||
成果名称 |
等级 |
主要完成人 |
网络与课堂相结合的可持续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实践及其成效 |
一等奖 |
金启军 姜茂发 沈峰满 刁力人 侯秀奇 |
以质量为核心,建设面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
一等奖 |
赵雯 王克君 王勃然 黄卫祖 郝丽霞 |
依托学科优势,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吴成东 张云洲 陈东岳 张石 薛定宇 赵姝颖 纪鹏 贾子熙 楚好 贾同 |
材料与冶金类研究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朱苗勇 张廷安 谢鹏飞 王梅 丁桦 蒋敏 |
钢铁冶金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
一等奖 |
姜茂发 罗志国 邹宗树 储满生 刘承军 茹家胜 |
面向资源共享的课程模式研究及平台开发与实践 |
一等奖 |
高克宁 赵长宽 徐彬 李封 张昱 李金双 柳秀梅 张恩德 黄卫祖 易秀双 |
以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刘建昌 薛定宇 徐林 李鸿儒 王建辉 关守平 潘峰 周玮 张伟宏 陈思远 |
矿业类高等工程教育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一等奖 |
魏德洲 顾晓薇 王青 任凤玉 王泽红 |
《采矿学》 (教材) |
一等奖 |
王青 任凤玉 顾晓薇 陈庆凯 郑贵平 |
依托“四节”构建普惠性、递进式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张立志 王刚 尤晓亮 王平 王世远 |
构建文科类本科生“全程导师组”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杜宝贵 陈玉芬 冷秀丽 高洪成 隋立民 |
基于数学建模素质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 |
二等奖 |
宋叔尼 阎家斌 孙艳蕊 王琪 朱和贵 陆小军 孟丽君 王平 杨云 唐青松 |
以项目为载体,学研产医结合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姜永生 康雁 赵越 王丹丹 王之琼 鲍楠 王帅 |
“以点带面 整体推进”-以国家级精品课程引领质量工程立体化建设 |
二等奖 |
薛定宇 潘峰 陈大力 崔建江 郝培峰 |
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朱志良 李丹程 于瑞云 韩春燕 那俊 韩冬梅 崔晓莉 李妲 程维 王瑞平 李媚 宋杰 高天寒 谭振华 尹楠 |
地学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
二等奖 |
巩恩普 黄菲 姚玉增 关长庆 |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
二等奖 |
李鸿儒 张伟宏 鲍艳 丛德宏 张羽 孙艳 张立立 梁岩 |
校所合作 协同创新 培养科技英才的机制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张廷安 蒋敏 刘常升 巩恩普 谢鹏飞 王磊 贺翔 杨澈 |
“企业经营管理模拟”体验式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马钦海 丁战 关志民 张吉善 戚桂清 |
完善本科培养计划、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二等奖 |
沈峰满 徐林 胡忠武 黄晶 曹晓明 赵红梅 侯秀奇 陈玉芬 谢鹏飞 刘常升 |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加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邸馗 孟丽君 陈文娇 林海洋 夏晓丹 孙思萌 籍亚玲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
三等奖 |
周莉 朱丽颖 边水燕 曾薇 任鹏 洪滔 张志元 孙家学 熊晓梅 孙雷 丁义浩 杨建春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
三等奖 |
邱秀华 金钟哲 李正鸿 樊丽明 于桂荣 段炼 |
基于理工科背景的“外语+X”模式日语课程群建设 |
三等奖 |
王秋菊 王岩 毕克寒 李宗鹏 李帅 |
通过开放性创新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研究 |
三等奖 |
杜安 王帅 邸馗 孟丽君 王旗 夏晓丹 林海洋 |
加强液压课程质量建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宋锦春 周恩涛 林君哲 王长周 周生浩 周娜 |
引进国外资源,产学研结合,构建自主学习模式,提升就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赵越 姜永生 王之琼 孔谧 王帅 王丹丹 袁俊 |
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视频公开课建设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孙新波 |
2009省级教学成果奖 |
||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研究 |
一等奖 |
孙萍 杜宝贵 李丹 娄成武 王颖 |
改革大学数学课程内容与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
一等奖 |
宋舒尼 孙艳蕊 张雪峰谢崇远 张国伟 |
采矿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
一等奖 |
王青 顾晓薇 郑贵平 陈文林 陈庆凯 |
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自动化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刘建昌 王福利 吴成东 徐林 王建辉 |
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与实践 |
一等奖 |
姜茂发 张石 吴成东 余强 沈峰满 |
将国外优秀资源引进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朱志良 高晓兴 李丹程 黄丽萍 姜茂发 |
非专业英语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
一等奖 |
金启军 刁力人 金敬红 董春武 韩忠军 |
理工科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巩亚东 张书鸿 王冬鸿 姜亦亭 赵琛 |
加强大学文化教育,弘扬和培养大学精神 |
一等奖 |
孙雷 刘海龙 张浩 丁义浩 杨定鹏 |
构建以加强学习指导为核心的本科生学风建设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熊晓梅 徐峰 刘云飞 吕静 王业 |
改革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
一等奖 |
历英 焦明海 王国仁 邸馗 黄卫祖 |
工科《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
一等奖 |
陈凡 陈红兵 陈昌曙 罗玲玲 秦书生 |
适应社会发展,为企业打造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
一等奖 |
刘常升 沈峰满 曹晓民 黄晶 卜馨 |
计算机仿真课群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薛定宇 潘峰 陈大力 崔建江 徐心和 |
重视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再实用性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
二等奖 |
高晓兴 朱志良 陈欢 周成利 梁国丰 |
材料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翟玉春 沈峰满 陈文娇 厉英 |
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综合改革 建设机械设计国家级精品课 |
二等奖 |
巩云鹏 孙志礼 孙德志 张伟华 修世超 |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赵越 王福利 郝世栋 刘常升 康雁 |
精心组织,持续探索,打造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国家精品课程 |
二等奖 |
周福才 李金双 赵长宽 高克宁 高岩 |
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三等奖 |
王殿元、卢俊杰、余果立、张凤都、李晶 |
依托网络教育,面向企业需求,探索使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
三等奖 |
颜云辉、孙平、栗志、庞洪江、王立慧 |
2004辽宁省级教学成果奖 |
|||
成果名称 |
奖级 |
负责人 |
主要合作者 |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
省特等 |
娄成武 |
孙 萍 司晓悦 |
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及实践 |
省特等 |
温 涛 |
陆 鹰 刘家贵 |
改革教学科研基层组织,促进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 |
省一等 |
赫冀成 |
王福利 刘建昌 |
理工科专业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
省一等 |
姜茂发 |
郝世栋 张凤鹏 |
材料专业专业基础课及实验课程体系优化的实践与研究 |
省一等 |
翟玉春 |
宗亚平 沈峰满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与实践 |
省一等 |
巩亚东 |
陈良玉 陈培媛 |
基于资源库和网络支撑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省一等 |
赵 雯 |
黄卫祖 金启军 |
面向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省一等 |
朱志良 |
张 斌 庞洪江 |
岩石破裂过程数值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
省一等 |
唐春安 |
王述红 杨天鸿 |
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大学物理精品课程” |
省一等 |
耿 平 |
王 强 赵国俭 |
物理、力学课群立体化教学和双语教学的研究 |
省一等 |
谢里阳(第二) |
谢里阳 潘一山 |
基于网络支撑平台的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
省二等 |
高克宁 |
李金双 王兴伟 |
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融互动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省二等 |
李景华 |
迟德选 杜玉远 |
整体推进《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改革与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
省二等 |
王建辉 |
顾树生 方晓柯 |
新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
省二等 |
郝世栋 |
赵宝华 杜 安 |
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现代教学模式研究及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 |
省二等 |
金成洙 |
黄 菲 张建军 |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省二等 |
罗玲玲(第二) |
罗玲玲 穆存远 |
sovo软件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省二等 |
马 君 |
陆 鹰 马晓芹 |
在科技活动中加强学科融合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
省三等 |
王明顺 |
刘泰强 李景华 |
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 |
省三等 |
刘 均 |
张大志 郁世刚 |
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人文素质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
省三等 |
刘家贵 |
施春华 尹凤芝 |
2001辽宁省级教学成果奖 |
|||
成果名称 |
奖级 |
负责人 |
主要合作者 |
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省一等 |
翟玉春 |
姜茂发 徐家振 |
《通用大学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
省一等 |
赵 雯 |
卢 燕 黄卫祖 |
基于宽口径创新人才培养的机械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
省一等 |
高 航 |
巩亚东 张 镭 |
东北大学关于面向21世纪“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省一等 |
王铁光 |
刘 均 姜 丰 |
全面推进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 |
省一等 |
陈玉良 |
孙志礼 王淑仁 |
加强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
省一等 |
赫冀成 |
王宁 娄成武 |
更新思想观念,推进平台课程建设,制定新世纪培养计划 |
省一等 |
郝世栋 |
滕 超 王 炬 |
加强东北地区高校间的交流与协作,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
省一等 |
吕雅文 |
原松梅 王力军 |
从“中国革命史”到“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省一等 |
邱秀华 |
王太金 古昨丹 |
改革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培养高质量创造性人才 |
省二等 |
王福成 |
许开立 柳敬献 |
宽口径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研究 |
省二等 |
赵 刚 |
宗亚平 刘春明 |
面向21世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研究 |
省二等 |
娄成武 |
郑文范 孙 萍 |
教师主导、双边互动,不断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 |
省三等 |
李如意 |
1996辽宁省级教学成果奖 |
|||
成果名称 |
奖级 |
负责人 |
主要合作者 |
理工科非管理专业经济管理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省二等 |
康锦江 |
郭伏 |
《工程热力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
省二等 |
钱文耀 |
王承阳 |
1993辽宁省级教学成果奖 |
|||
成果名称(1993) |
奖级 |
负责人 |
主要合作者 |
实现学校体育科学化管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
省一等 |
胡嘉樵 |
刘荣富 陈丕正 |
吴守清 刘永祥 |
|||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课程建设 |
省一等 |
赵仁洙 |
滕福仁 咸锦子 |
曹克颖 曹云凤 |
|||
深化教学改革,面向21世纪培养人才 |
省二等 |
姜茂发 |
王文忠 施月循梁连科 |
提高教学艺术坚持教书育人 |
省二等 |
窦胜功 |
|
《工程热力学》教学改革的实践 |
省二等 |
王承阳 |
|
在“透平”课中运用四字教学法的实践 |
省二等 |
李福忠 |
|
《机械原理》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 |
省二等 |
李德锡 |
洪淳赫 李树军 王淑仁 |
企业与院校联合进行实践教学 |
省二等 |
刘斌 |
何修仁 陈耕野 |
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
省二等 |
丁桦 |
|
培养学生向能力型转化的系列化实践教学 |
省二等 |
赵德文 |
王振范 李 贵 李秀芬 赵志业 |
加强结构教学提高“机械设计”课的教学质量 |
省二等 |
李国权 |
银成好 孙德志 王晓东 庄家友 |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尝试 |
省二等 |
郭宝柱 |
陈玉清 史永和 |
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才 |
省二等 |
关保儒 |
郑国榜 任治弘 那桂林 朱体举 |
开设系列新课更新和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 |
省二等 |
赫冀成 |
1989辽宁省级教学成果奖 |
|||
成果名称 |
奖级 |
负责人 |
主要合作者 |
金属压力加工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
省一等 |
赵志业 |
王国栋 陈家民 |
以“三个面向”为指南,促进实践教学改革 |
省一等 |
徐小荷 |
林德余 孟祥振 |
挖潜改革探索办学新路 |
省二等 |
毛添玉 |
张昭福 蒙建波 |
认真总结教学规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省二等 |
潘德惠 |
|
全面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学生工作能力与素质 |
省二等 |
王英敏 |
|
重视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
省二等 |
耿毅 |
|
《火焰炉热工及构造》课程的改革实践 |
省二等 |
杨宗山 |
|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钻研 |
省二等 |
陈昌曙 |
|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及实践环节的改革 |
省二等 |
李德锡 |
|
因材施教,培养优秀学生 |
省二等 |
王燕生 |
|
科学管理锐意改革建设好基础课教研室 |
省二等 |
刘长青 |
|
高等工科院校化学系统课程改革初探 |
省二等 |
苏永渤 |
吴富全 陈善佳 |
搞好《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做法 |
省二等 |
田志芬 |
|
系统优化教学,培养创造型人才 |
省二等 |
虞和济 |
|
开拓管理工程专业实验,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
省二等 |
杨学涵 |
|
改革《选矿研究法》课,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
省二等 |
叶学龙 |
魏克武 龚焕高 |